首页 >> 牛油果属

甘肃定西农机合作社发展背后的思考多花含笑

发布时间:2022-08-03 09:53:03 来源:弋阳农业网

甘肃定西:农机合作社发展背后的思考

30年前中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30年一个轮回,下一步改革又将回到农村,而土地是其改革重点。

30年前,因安徽省凤阳小岗村而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长期受“大锅饭”“平均主义”压抑的生产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奇迹般地解决了困扰中国上千年的吃饭问题。

甘肃省定西市沿着这一变革发展了30年后,百姓温饱已然无忧,但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分户经营,由于耕地面积狭小,农民还在沿用传统手工劳动工具,机械化大生产既不合算,也不可能,生产效益低下。这既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不利于分工的发展,更不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阻碍了广大农民真正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也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当下,定西农村也面临着因制度衍生而导致农产品效益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土地撂荒等共性问题。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机械化之路势在必行。近两年来,从创办第一家农机合作社发展到现在全市100家,农机合作社在定西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发展起来。

——题记

最近,安定区石泉乡吕坪村的强彩霞知名度很高。除了农村女强人、致富能手这些光环和各媒体的大量报道,更重要的是,她响亮地回答了一个看似简明却不简单的命题:“人到哪里去了?地由谁来种?钱从哪里来?”

她的回答是:“人到城里去了,地由我来种,钱从地里来。”短小精悍的回答,却道出了一个当下农业、农村、农民面临的大课题。地由我来种,一个年届五旬的农村妇女,做出这样响亮而坚定的回答。“我”怎么种?当然不是她一人为之,而是她背后的“吕坪农机合作社”。

一个农机合作社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一事物在安定区乃至全市迅速发展壮大的背景、基础又是什么?在定西这样一个“农”字当头的贫困干旱地区,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除了有全国各地发展的共性,又探索出了哪些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和路径?带着这些思考,记者先后深入陇西、安定、临洮三个县区十余家农机合作社寻找答案。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却又是农业贫市,面对这样一个既有时代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命题,定西干部群众回归土地,从土地里探索开垦属于自己的应对之路。

发展农机合作社,土地大有文章做

话题依然回到了强彩霞,在农村人人都想子女“跳农门”时,她却出乎众人意料,劝儿子学农技、学农业,24岁的邵万强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奉从母命,回归“农门”,如今他既是大型深松机、精量播种机的熟练机手,又担任着合作社的技术培训工作。强彩霞说,选择让儿子回来做农民,既是助自己一臂之力,也是因为她看到了农机合作社大有可为的发展趋势。她说,在田地里摸爬滚打半辈子,发展了两三年农机合作社,让她明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土地里大有文章可做,要种好地,不走农机的路是不行了。

强彩霞说,这几年,吕坪村多一半的人外出打工,有些农户人力单薄种不了自己的地,有些嫌收入太低不愿种,很多农户的地白白荒着没人种,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却无力改变。2013年在北京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内蒙、山东的学员一句话点醒了强彩霞。这些学员告诉强彩霞,自己的老家都是通过农机合作社开展大田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效益大大提升,很受农民欢迎。

强彩霞一回到村里就召集了6个生产大户,以单机入股的形式,成立了合作社。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别让土地白白荒着,先把地种起来,不但要种,要种好,还要让农民从地里真正有钱赚。“只要把地耕好务好,哪怕户主在城里打工站不住脚,再回来种地,地也给他沃肥了。”这是她成立合作社最初的朴素想法。

她给每个大户入社的要求是每户种植全膜玉米、马铃薯等作物200亩以上,并以机器运行成本价(油价)给周边群众提供“机械深松——测土配方施肥——良种扩繁——机械覆膜——机械挖掘”全程化的机械服务。同时,每个大户还带动10户精准扶贫户发展种养业,对村上两户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按照入股分红的模式,直接吸纳精准扶贫专项贷款8万元入股,按每年3000元的受益分红给每户贫困户。

合作社成立当初,村上人还不大相信她买来的几台“大家伙”。有些人害怕那么大的机器开进田里把地压板结了,有些害怕收割机弄坏了农作物。一年过后见了分晓,2014年正好赶上大旱,村上张玉堂自己开着手扶拖拉机犁的地,种的浅不耐旱,洋芋亩产勉强1500斤,洋芋个个只有拳头大小;紧挨着他的地块,就是合作社大户邵彦云的地,他开着深松机犁地,轻轻松松把100多亩地深翻了一遍,挖掘深度40多公分,洋芋亩产4000多斤,有些挖出来碗口大小。张玉堂算了一笔自己请人工的账后,去年心服口服地把自家的地交给了合作社,还逢人就宣传科学种地的好。

强彩霞总爱说一句话,种地的大门永远为农民敞开着。她的合作社还就近吸纳贫困户230余人务工,常年就近用过1000多人,人均工资性收入5000元,户均土地流转费2500元左右。由于土地流转和农机化耕作,大量劳动力从土地解放出来,发展养殖和劳务输出,形成了合作社多元化服务、群众多渠道受益、多类型增收的格局。

500万投资买机械种1000亩地,这笔账怎么算

花500万元投资买农机机械,种1000亩的地,这是一笔怎么看都行不通的账。但算这笔账的人高满义,却对他的投入津津乐道。

高满义是陇西正大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还有一个不太被大家熟知的身份——蓝驼厂拖拉机机手。从业之初的选择让他不但爱农机机械,更懂农机机械。他的机库棚里停放着500万买来的几个“铁疙瘩”。在简易的机库棚里,如果不是高满义介绍,很难把眼前的几台机械和世界尖端产品联系起来。“法国贝松深松机,前后双排深松铲,共有翼铲14个,前6后8,作业幅宽达7米,日均作业效率可达2000亩以上,最大深松深度60厘米,而且作业深度通过限深轮控制,将深度锁定在设定范围,前后深松铲间距达1.5米,是国产深松机的3倍”,说起心爱之物,高满义滔滔不绝。法国贝松深松机、德国雷垦翻转犁,别说普通外行难以想象,就连纽崔莱中国区的老总也循着加拿大精量播种机的一张订单,一路寻找到甘肃西部这个小县城。他们惊异于,在这样一个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小地方,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花重金购置如此高端的一台机器。

高满义给了他们满意的答案:从源头保证提升药品质量,以农机的现代化,提升发展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

这台精量播种机的另一个小故事,让从事了十多年农机工作的农机局副局长韩鹏飞也对现代化机械的产能深感触动。

高满义说,这台机械采购来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开进了自己的试验田。结果,曾经一亩人工播种需要籽种12斤的黄芪,用这个机器只需要2斤籽种就可实现均匀播种;人工半小时撒一亩,机器1小时200亩,时间效率上几乎没有可比性,而籽种每斤80元,光籽种一项每亩节约近1000元,并且实现了等行等距精量播种,药品产量品质大大提升。他后来又在老家菜子镇一亩地上播撒了5斤胡麻耔,当年亩产500多斤,超出人工播散产量200斤/亩的一倍。账怕细算,对于一家规模化经营的药企,从籽种上就可节约如此大的成本,又可大大提升药品质量,其效益不言而喻。

其实,节约成本只是高满义最低的需求。他如此大手笔的投入,更是因为一个藏于心间多年的愿望:作为一个药企负责人,如何从源头保证药品的质量,如何从质上提升陇西县的中药材产业,打造绿色、生态、道地的药材,使药材种植实现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通过现代化大型农机机械的使用推广,辐射带动周边地市种植中药材,使陇西这个“千年药乡”真正意义上实现千年药香,这才是他的大梦所在。

同是种植药材,安定区西巩驿镇茂丰合作社的负责人康学林在“企业领办农户”上,也走出了一条很成功的路子。

康学林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后,流转了510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安定区并不是中药材种植的主产区,农民在种植技术和机械操作上都比较欠缺。农户和合作社签订合同或者是以股田制入股后,合作社提供从播种、施肥、挖掘全程机械化作业,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中药材的大田植播,这也改变了传统的中药材种植模式,实现了从苗栽到植播的转变,不仅增长了药材的生长周期,也大大提升了药品品质。

康学林还介绍了一个目前他推广成功的模式。农户出土地,每亩入股1000元。合作社负责从选籽种、深松、播种、挖掘、销售一条龙全程服务,而田间作业中防虫、锄草这一环节交给入股的农民负责,把合作社在田间管理的短板交给农民。年终除收入托底外,还返还红利2300元。这也是在管理中探索出的经验,合作社承担了外在市场的风险,将农民收益发挥最大化,同时还实现了种植机械方面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茂丰农机合作社在运行两年后,去年该社负责人主动请缨,为西巩驿镇小流村、寺坪村两个贫困村免费提供500万元药材籽种,为两个村精准扶贫贫困户免费播种,年后统一订单回收,为西巩驿镇两年后实现整体脱贫探索出一条路子。不仅带动贫困户种植药材,增加收入,也保证了药品在种植、管理、挖掘上的标准化、机械化操作。

无论是高满义的“高精”路线,还是康学林与农户面对面的操作方式,都是农机合作社提升中药材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做出的最好实践。他们都把创新当做灵魂、把发展作为方向、把双赢看做目的。而实践也证明,他们所做的,恰恰是单家单户无法实现,也是真正从提高单产、提升品质,为定西马铃薯、中药材产业实现质和量同步跨越提供了可能和实践。

两年间实现全县全覆盖,微改革助力合作社发展

临洮县推行28项微改革,首当其冲第一条就是发展农机合作社,作为临洮县的父母官和当家人,县委书记石琳在调研中,面对农村大量小型农机具闲置、无人耕种土地现象,他意识到整合农村资源、以发展合作社解放劳动力、优化农资配置是势在必行的改革方向。

县上为了实现农民种粮增产增收,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和实现全县农业机械化,从种粮大户入手寻找突破口,多渠道多方位给予大力支持引导和推广服务,2014年3月,峡口镇普济寺村书记陈得军成为全县最早的一个积极响应者和使用农机的最早受益者,同时也成为临洮第一个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并发起组建了全县首家农机合作社——得军农机合作社,为临洮县农机规模化发展选准了突破口,找到了切入点。

在得军农机合作社,陈得军和记者拉起家常。他说小时候家里养着两头大骡子,家中的60亩地,要整整花上一个多月才能犁一遍,光是喂养骡子,就得拴一个人力。现在深松机开进地里,60亩地有两天时间就轻轻松松耕作一遍。陈得军说,自己有三个子女,可是三个孩子连自家有多少亩地、地在哪里都不清楚,更别提进地劳作了。现在他把在兰州开饭馆的儿子儿媳叫回了家,和他一起管理合作社,儿子现在也是合作社的机手。陈得军开玩笑说,要不是开着这些体面的大型机械,还跟在骡子屁股后面种田,哪个年轻人还愿意下地。他感叹,没有机械化,种田真正行不通啦。

虽是一句玩笑话,却是现在农村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拿临洮峡口镇来说,该镇属于临洮县东北部干旱山区,耕地面积67550亩,人均4.3亩,和其他山区乡镇一样,全镇大部分强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者不到一半,一到农忙时节,不仅经常外出务工的人员出不去,即便留守人员也因为地多人少,无法按时完成耕种作业,造成“两头受损”。

农产品比较效益低也让很多农民放弃了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不如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效益高,以种一亩玉米为例,产玉米450公斤,收入945元,种子、化肥等物耗350元左右,请人犁地、播种、收获等费用400元左右,亩平均收入190元左右,即一个劳动力种一亩玉米的净收入190元左右。瘠薄地,边远零星地更是入不敷出。农民说得好:“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要想奔小康,必须背井离乡”。从种地获取收益对于一些农民来说,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合作社成立后,陈得军吸收了8个大户,农机具也发展到34台套,一次性配齐了深松、旋耕、覆膜、挖掘等机具,开始为周边上营、站滩、辛店、新添、衙下集、榆中新营等6个乡镇开展作业。农民还可以和合作社预约签单,需要种植什么作物、需要产前、产中或是全程托管服务,签单后就可放心外出务工,其他事宜交给合作社即可。站在田间地头观看机械作业的农民对这些大型机械打心眼里欢迎和喜爱,很多人感慨,种了一辈子地,机械化种地还是好,这么先进的设备还是头一次见,要不是有合作社,这些“大家伙”哪一家能买得起用得起?

去年,普济寺社农户赵怀峰还给合作社送来一封感谢信。赵怀峰一家7口,供着三个读书的孩子,家中两位老人都已经年近八旬,家中就他一个劳力。去年大旱,家里的54亩地眼看无力耕种,赵怀峰只好和妻子撇下地外出务工。谁知等两口子过年回家,才知道54亩地合作社都给他免费耕种了,还给他无偿分了许些马铃薯和其他农作物,让他全家人都感激不已。

陈得军不但为农户提供价格合理优质的农机服务,还先后将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吸收到公司担任农机手,平均每户能增加收入2万余元。在服务精准扶贫户时,合作社对每户每亩费用都实行减免10元的优惠政策,对一些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陈得军本人亲自为他们作担保贷款,合作社吸收贷款入股,每年直接分红3500元,为这些没有劳动力的农户带来了直接收益。

合作社不但为农民提供优质便利的田间作业服务,还定期不定期开展农机农技方面的培训,周边乡镇先后有2000多农民参加了培训。今年6月中旬,县上还在合作社和峡口镇庙湾村马铃薯千亩示范点现场进行农机具培训使用;8月份又组织50名合作社成员,重点围绕农机经营、实用技术、驾驶操作、农机维修、安全生产等内容开展培训,上午学理论,下午直接上机操作,面对面、手把手的直观培训大大提升培训效果,也为县上开展农机农技培训提供了场所和平台。

在采访今年成立的几家农机合作社时,他们都说县上的扶持力度很大,在购置补贴中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将合作社的补贴标准由原来的20万元提高到50万元。基于各项给力的政策扶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临洮县农机合作社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起来,短短两年间就发展到36家,除一个乡镇目前尚不具备成立合作社的条件外,基本实现了全县全覆盖,覆盖率达到了18个乡镇的94.4%。而且在不断完善规范化发展中,还淘汰了一部分“空壳合作社”,更好地发挥了现有合作社的服务效能。据了解,全县农机合作社服务农户达18408户,作业面积6.78万亩,作业收入达360.88万元,为全县农业机械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实现了农机合作社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的双赢。

在采访中,还有很多充满“乡土”味的故事:有的人第一年只是雇佣机手,负责驾驶,因为看到甜头,第二年便买新机入股,成为合作社的合伙人,雪球越滚越大,实现抱团发展;有的机手开着深松机进田作业,常常被农民围个水泄不通,家家烹鸡待客,只为能抢到能干的师傅,诚心留下“铁疙瘩宝贝”为自家地里耕作一番;一个个故事背后,都是定西市发展“一乡一社”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农机合作社正是走出了一条双赢之路,才深得农民群众之心,因为它做到了春耕、三夏、三秋重要农时季节政府“统”不了、村委“包”不了、农民“干”不了的抢墒、抢种、抢收等农业生产难题,又解决了农业季节性劳动力短缺和土地撂荒等问题,既完善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又促进了农机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曾几何时,定西农民的口头禅是“养羊为擀毡、养鸡为换盐,养牛为耕田”,而“以机代牛”的时代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水平,而今却是“家家有农机、户户小而单、平时在家闲,忙时用几天”。农民嘴里几句顺口溜,成为时代变迁和发展的生动写照,从以机代牛,到单一小型农机具自给自足,进而到现在又无法完成耕作需要,因其耗人力、效率低、成本高、收益差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业高效发展。而农民单家单户又无法实现大型设备的投入,或者说也有可能带来另一种层面上的资源浪费。可以说,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地联系起来了。

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谈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时提到,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是关键。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专业性服务组织,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已逐步遍及我市,目前发展成立100个,入社成员640人,服务农户数3.4万户,合作社承包(流转)土地2.45万亩,作业服务面积30.05万亩,积极创建符合市情的合作社模式,目前,发展出“大户联合型”“能人带动型”“企业领办型”“村级组织创办型”等模式,并结合村社实际,全面开展“订单、托管、租赁、流转”等多种形式的农机化作业服务,涵盖了农机作业的全过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全市初步构建了以合作社为龙头、农机作业服务队为纽带、农机大户和购机补贴户为主体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推动了大中型、复式、高性能机械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化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人才、资金、技术集聚的有效组合;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现了量的发展向量和质的同步提升,由原先发展动力机械相配套机械、由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向全程机械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提高了农机作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提升了全市农机化整体水平,有利于广大农作物种植规模,降低种植成本,为产业的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使广大农民从依靠劳动致富逐步走向依靠农机致富奔小康作出了积极探索和贡献;同时,农机合作社已然成为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都眼光超前,思路开阔,接受新事物较快,善于研究新政策,并积极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购置新型机械,起到了宣传带动、推广应用的作用,逐渐成为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有效解决了基层农机干部缺乏、技术推广不到位的问题,成为了对农民和农机手培训管理的有效平台,也成为对农机公益性服务功能的有益补充,真正发挥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作用。

采访中,记者感觉到,农机合作社在全市近两年来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组织不规范,内部发展动力不足,造血功能低下等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在发展的过程中予以解决和完善,使之能够快速健康的发展。部分合作社规模小,多以机械入股为主,机械设备单一、仅限于耕种机具,农产品加工、养殖业、设施农业机械偏少,缺乏更为广泛的合作,经营者思想滞后,管理机构也不健全,运作不够规范。政府层面在今后如何引导扶持、在政策上予以怎样的倾斜,如何更进一步扩大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规模,都值得做深一步地思考。

采访手记:

接到此次采访任务,心中多少有几分茫然,主要源于对采访内容的空白。农机合作社,这个事物之名和其本身发展的热度,是近两年内才骤然升温,其得以发展的大背景、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在定西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一无所知,我不知道该从哪里找出切入点。

市农机局副局长韩鹏飞在采访的路上对我泛泛地谈了些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原因、发挥的作用以及此次采访的初衷,让我从宏观上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也在心中勾勒了一个大概的轮廓。随着深入到三个县区的十多个农业合作社,我也一步步走进了采访的重点。

从倾听到信服、从信服到思考、从思考到疑问,我的思路也开始发散开来。小小的农机合作社,背后却涵盖映射出许多当下亟待解决也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土地撂荒、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农二代”不愿从农、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业的发展方向……

而恰恰,这些问题又落在了一个点上,那就是农机合作社已然成为了一个顺时而生的产物,它成为有效承载和发挥效能的平台和有益补充,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生力军,特别是在定西,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与实现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实践中形成了有效而又完美的对接。

定西被全省列为开展扶持发展“一乡一社”试点,既缘于全市农机合作社的迅速发展,更缘于政府层面高度的重视和强有力的助推和扶持以及探索出的一条符合市情的模式和路径。

采访中,除了看到合作社发展的欣欣向荣之喜人态势、为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和其发展的巨大空间以及势在必行的发展态势,更多的是对其规范化管理、有序健康的发展以及更大程度的发挥服务三农、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思考。

看似蓬勃发展的合作社其实才迈开了发展的第一步,作为合作社负责人,如何用长远、科学、发展的思路经营和拓展;作为政府层面,如何更好地助推、扶持、监管;作为合作社本身,如何规范、有序、规模化发展,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作者:甘肃省定西市农机局 王瑞军 苟广斌 刘佳丽

责任编辑:莫志超

野花组合种子供应

燃气报警器直销

车载吸粮机

银焊条焊丝

服装样衣

友情链接